最近沉迷电影You Can Live Forever,拿起久违的Sketch作插画一张。参考电影截图。
Sketh插画
还写了一篇影评妈呀
影评:每个青春期的Jaime都需要一个Marike,反之亦然
时间是1992年,17岁的你是一个刚刚父亲病逝的高中生baby queer,你爸生前跟你关系不错和你约定了明年夏天一起去欧洲,你很想他但是你妈抑郁了忽视了你,把你送到宗教保守的法语区姨妈家,你不会说法语,而这个地方不允许过生日和圣诞节。你听Cocteau wins,穿Siouxsie and the Banshees和New Order的摇滚T恤,穿牛仔裤格子法兰绒衬衣converse不穿裙子,你是科幻迷看Arthur Clarke的Rendezvous with Rama。你虽然叛逆和这个地方格格不入但你并不愤世嫉俗,你会好好拥抱你的姨妈说晚安,会担心自己的世俗(worldly)给姨妈带来麻烦,担心自己gay得太明显。只是你刚到这个地方没朋友,你躲起来抽烟只想默默悲伤但你唯一的随身听掉河里了,你还得穿老奶奶裙子去教会meeting。
就在这时候你遇到了本地教会负责人的小女儿,同龄人的她主动来跟你打招呼,邀请你去她家吃饭过夜,饭前祷告的时候大大方方看你,给你弹肖邦的F小调第四叙述曲,睡觉的时候会主动抱你,她画了你想去的欧洲小镇,带着你去国家公园hiking,你的扑克牌倒了安慰你,牙刷挤好牙膏递给你,生日礼物送你陨石。这么用心治愈你的孤独,你怎么能不一步步沦陷呢?即使你们是一见钟情。
陨石作为天外来客在基督教中多视为一种神迹,Marike牵着Jaime的手祷告的时候感谢Jehovah把她送到自己的身边,如同一颗流星碎片降临,所以一看到陨石就想起了Jaime要送给她做生日礼物。sci-fi爱好者Jaime对陨石爱不释手,分别多年以后依然放在床头,因为Marike也曾像流星恰如其分地在Jaime昏暗的青春期一闪而过,温暖了那个悲伤脆弱的自己。
这部电影宗教与性别取向的矛盾在表面上并非剑拔弩张,里面没有什么拯救者与被拯救者的关系,每个人的成长里都有这样那样的束缚与不幸。这不是这部电影的重点,这部电影的重点在于极尽细腻地描写了在每个个体渺小孤独的青春期里,你能遇到的那些美好的东西,哪怕只是一些小细节,can live forever。